12/05/2012

記一位意大利友人



貝雅翠莎是我們這幫倫敦波希米亞族的靈魂人物。在開課前的茶會上,所有新生都積極結交新朋友。貝雅翠莎偶然跟我站到一塊,互道姓名後,她問了一些關於香港的事。
「我的表哥曾到過香港,為意大利時裝品牌的旗艦店做內部設計,他說香港的商店都好小。」
她說自己在意大利都靈念過大學。「都靈不就是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嗎?」我們於是聊起彼此熟識的城市。
上完第一節課,貝雅翠莎問我要不要跟他們一起吃午飯。就在這頓飯,波希米亞小組初步成形了:貝雅翠莎、波蘭裔德國女生瑪爾塔、美國人馬修、長相突出的希臘女生娜法莉,還有害怕跟他們格格不入的我。

read more...

11/30/2012

歐洲的中國迷--中國的信徒

比起年輕一代,已退休的Jo投入中華文化就沒有後顧之憂。我們結識在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的一個中國文學講座。那天是赤口,不宜拜年見朋友。華裔講者因事爽約,害我們白等了一個小時。Jo問我是怎麼回事,我只能苦笑。聊了幾句,她知道我是香港人,便說:「你們香港人經常否認自己是中國人,不太好吧?」我真是有口莫辯。

她說自己在學普通話,正愁沒了會話伙伴,問我可否幫她練習口語。

「你別介意我這麼直接,我也被拒絕慣了,你不願意的話就算了。」

也罷,老人家學習漢語也確實不容易,就當個中文推廣大使好了。

很快我便發現,Jo對中國的熱愛遠遠超過我的預期,在她眼裏,中國是最美好的。每次當我稍微抱怨一下大陸和香港的問題,總會觸發這樣的說教:

read more...

11/23/2012

歐洲的中國迷--伯牙的知音

歐洲人對日本文化的接受程度似乎比較高。朋友們大都看過村上春樹的書,對他的《黑夜之後》推崇備至,甚至不會嫌《1Q84》太厚(當然,村上在中國也有很多讀者),他們卻說不出一個中文作家,好不容易吐出一個哈金,還是用英語寫作的。他們知道日式摺紙,卻沒聽過中國結。對他們來說,似乎只有中國菜能跟日本平分秋色。

不過,我慢慢地發現,自己對於中華文化叫座力的擔憂是過慮了,歐洲朋友偶爾也會讓人有意外驚喜——

read more...

11/18/2012

萍水相逢之二──在倫敦

三年前,託香港朋友的福,讓我在倫敦的大銀行打了三天臨時工,賺點生活費。第一項任務是當晚間包裹速遞員——還好不用自己騎自行車,而是坐銀行租用的私家轎車,到市區一家高級酒店送文件。


途中經過繁華的牛津街和攝政街,欣賞到悅目的聖誕燈飾。辦完事,回利物浦街銀行總部時,在車上看到一群人在牛津街揮舞某國國旗歡呼慶祝,警察在一旁護航。看不出來他們的種族,只知道並非本土白人,而且絕大多數是男性,分成三批擊鼓吶喊,有的坐在開蓬車上,猶如電視新聞上的球迷慶祝畫面。他們手上的國旗,綠白各半,中間有一彎紅色的新月和星星,大概是哪個伊斯蘭國家贏了甚麼運動比賽吧。

read more...

11/17/2012

托斯卡尼五日行 之五(完)

告別的一天,佛羅倫斯下了一整天雨,寒冷淒清。我們在中午前坐火車抵達,沒有安排好的行程──烏菲茲美術館沒有預定門票的話,注定是要排長龍的,況且同行的波蘭朋友已經遊覽過。



read more...

11/14/2012

托斯卡尼五日行 之四

一早醒來,外面正在飄雪,今天的行程作何安排?不管了,先跟朋友家的貓兒基諾和費加羅玩一會。

午飯後,開車到La Verna修道院。那是我一個小小的願望,去亞西西(Assisi)一看聖人的家鄉。到亞西西去會比較遠,朋友說,不如去聖人生活過的修道院吧,那裏風景也很不錯。沒想到,大家都願意陪我走走,於是我們冒雪出發。

read more...

9/12/2012

日安,西貢

要我選的話,香港最適合居住的地方肯定是西貢,根本不用作他想。

西貢不是遊客區,至少對於來香港購物的旅客來說絕對不是,只有本地人喜歡到西貢出海暢遊或品嘗海鮮。說起來慚愧,筆者雖然這麼喜歡西貢,但真正到西貢漫遊,昨天是第二回而已,而且與第一次相隔十年有餘。

喜歡西貢,與大多數人偏愛南丫島的原因類同--西貢雖不是離島,但有著同樣的閒適,個性小店林立,吸引了中外人士定居,而且滲透著濃濃的人情味。工作天的西貢必定比假日來得更悠閒。昨天是周六,我們大概在早上十點下車,碼頭周圍黑壓壓的都是上船的人。經過海鮮街,我們走到一條小街,在咖啡室坐下來享受英式早餐。一位女士帶同她的鬆獅犬前來,鄰座的西人男顧客摩娑狗兒的頭頸,即使膝蓋被舔個濕透也毫不介意。天氣酷熱,鬆獅犬老想從門縫中鑽進來空調地方,侍應進出都得小心翼翼,後來乾脆盛來一碗水給狗兒解渴。主人和愛犬用過早餐,剛解開繫在椅子上的狗帶,鬆獅犬便馬上衝到對面的另一家咖啡廳,逗得坐在門外的外籍顧客樂翻了,難為嬌小的主人被拖在牠身後。




read more...

9/07/2012

日本人的婚禮(之三,完)


新人進場,全場報以熱烈掌聲,他們緩步上台,向各位鞠躬,由司儀介紹他們的年齡(對!出生年月日!)、背景和現況,夫婦簡單致詞並乾杯,大家才可以起動吃飯。第一主賓,他倆大學學系的系主任致詞,全程他們都站着恭聽。然後到另一位主賓,即是友人的上司講話,這次他們可以坐着聽,但當然不能吃東西。友人後來跟我說,她的上司曾經在同事的婚宴上講了半小時話,當時他被派到這個部門才幾個月,真不知道為甚麼話那麼多。重點是,那一次大家還沒乾杯,只能乾巴巴地等吃飯,所以她特別安排先祝酒,後講話,以防萬一。還好這一次上司話少了。

本來以為日本人一定會在婚禮上穿和服,吃和食,結果完全不是這樣。所有人都穿西服,菜餚全是西餐。只有少數人會選擇在神社舉行傳統婚禮,同桌就有一女生給我看她結婚時穿的和服照片,光是頭上那頂帽子就讓人覺得有千斤重,難怪大多數人喜歡像童話公主般的西式婚紗。
日英對照的餐牌


read more...

9/04/2012

日本人的婚禮(之二)


到達婚宴會場時間尚早,便到男女方賓客各自的休息室等候,那裡備有飲料供應。我跟證婚人奈緒說起香港的婚宴前一般會安排十桌八桌的麻雀,不論男女老少都會打牌消磨時間,她覺得非常有趣,可能在想,中國人不會真的這麼愛賭博吧?接著,她拿出iPad練習在宴席上的致詞──大家從日劇看到,日本的婚禮總要有致詞環節。除了主賓兩位要致詞外(通常是新人的上司,所謂的「介紹人」),原來男女方的摯友也得演講。奈緒致詞的內容大約是敘述她跟友人的高中歲月,友人認識老公後的轉變,以及祝他們幸福快樂。友人的父母過來跟她打招呼,並送她一封紅包(同樣,並不是真的「紅」封包)作謝禮。奈緒拗不過他們,只好收下,但同時把之前收下的的士代還給他們。
這本冊子載有男女雙方的照片、出生日期和介紹,還有對對方的印象。翻開裡面是座位表


read more...

9/02/2012

日本人的婚禮(之一)


上月承蒙日本友人邀請出席她的婚禮,體驗了香港以外的婚嫁文化。原以為日本人比我們講究禮節,婚禮必定較多繁文縟節,卻並非如此。

儀式在818(周六)舉行,我在前一天飛到東京,不巧颱風「啟德」襲港後飛機延誤三小時,抵達下榻酒店已晚上八點半。之前一直跟友人說,知道她婚禮在即一定很忙,我可以自己辦好入住手續。沒想到她不但幫我在網上查好機場巴士的路線和時間,更與夫婿在酒店大堂等我下車,幫我打點好一切,並帶我到附近餐廳吃晚飯。雖然她說酒店離他們家才半小時,但我不好意思擔擱人家,催促他們早點回去休息。

婚宴在我下榻的Grand Palace Hotel舉行,那是一家有四十年舉辦婚宴經驗的老牌酒店。

read more...

8/31/2012

2020東京奧運?

倫敦奧運落幕不久,因事去了一趟東京,赫然發現東京繼申辦2016年奧運會失敗,現在又申辦2020年夏季奧運會。

路過東京站地下商店街,發現有倫敦奧運的攤檔便過去看看,馬上有人發了一張支持東京申奧的貼紙給我。我第一個想法是,貼紙印製得非常精美,以至有點浪費:

用珍珠紙印製的貼紙,有點布質的感覺。標誌是櫻花花環

 回到香港在網上查看2020年奧運申辦城市,原來東京、西班牙馬德里及土耳其伊斯坦堡已入選為最後三強(參考:http://www.bbc.co.uk/sport/0/18185254)。2016年奧運會,我當時猜會是美國芝加哥與巴西里約熱內盧之爭,極不看好東京。經歷過北京的大氣浩蕩,人煙稠密的東京能擠出多少地方來辦奧運,確實是個大問號。結果一如所料,巴西贏得主辦權。

 這一次,我不情願也得說,恐怕東京很有機會。首先,在歐債危機下西班牙已淪為「歐豬」,有否足夠財力辦奧是個疑問。不過,馬德里這次已是連續第三次申奧,精神可嘉。也許獲得奧運主辦權會有助該國經濟和就業,也未可知。

第二,土耳其怕是未成氣候,安全也是一大考慮。最後看東京。從宣傳單張就能看出他們在打「災後振作」的感情牌:

日文寫着:現在的日本需要這個夢想的力量
我並不懷疑東京能把奧運辦好,有一部分的我甚至想,東京離香港這麼近,到時大有機會去觀賽。可是,我無法支持東京申奧。貼紙上說,櫻花是象徵和平友好,用來贈送別國的花。在我看來,櫻是侵略者之花,從不覺得它好看。既然東亞區內還不見真正的和平,又何必申辦代表和平的奧運?

應該是東京馬拉松的盛況
左頁說奧運能讓日本向世界展示其溫情和力量,又能帶來3兆日圓的經濟效益
雖然東京無法有北京當年申奧的超高民眾支持率,但47%還是不及格


read more...

8/29/2012

奧運後記——剪報集

奧運曲終人散,倏忽已兩周有餘,除了中國金牌運動員上周末訪港泛起些漣漪,基本上已成舊聞,再提起也只怕人家說老套。只是,奧運後一直事忙的筆者,直到昨夜才有空整理從倫敦帶回的報章,像是重溫了一次比賽盛況。

早拜托了當地朋友替我留起奧運剪報,這是《衛報》報導開幕禮,標題呼應「Isles of Wonder」的主題


報章以大篇幅報導英國運動員的成績,基本上有讚無彈


從Stansted機場免費拿的運動周末刊,詳細介紹男子100米跑的主要選手


筆者永遠的奧運英雄,澳洲游泳好手Ian Thorpe(港譯:科比,外號「大腳八/Thorpedo」)為BBC擔任游泳評述,十分專業,外型又討好(見報導首二段讚賞他的時裝觸覺),在英國粉絲甚眾


左上角起順時針:科比評葉詩文破世績十分中肯,拿當年的自己做例子,說年輕運動員絕對有能力把紀錄縮短好幾秒,請大家不要看運動員來自哪個國家來作指控(真不愧是我的偶像!);英媒錯把林丹說成24歲;又是爭論葉詩文成績的報導;倫奧義工叫做「Games Maker」,多好聽的名字!這裡說共250,000人申請,最後錄用70,000名義工


read more...

8/06/2012

奧運與商業

不論喜歡與否,奧運與商業都是密不可分的。從贊助商的廣告到播映權爭奪,牽涉的都是龐大的利益。倫敦奧林匹克公園內有一家全球最大的麥當勞,樓高兩層。當地朋友說運動與快餐似乎有衝突,但這家快餐連鎖集團作為官方贊助商由來已久,午飯時間更大排長龍。公園內各贊助商的展館林立,彷如世博一樣。


有人認為,要真正地欣賞奧運,就應該撇除這些週邊商業因素,只專注運動員的付出和表現。可是,對一般觀眾來說,奧運之中有一點商業元素,也並非壞事,最好是能買一些紀念品來懷念精采的賽事。運動場內鬥得激烈,場外的商店也應當商機四起。大家說倫敦奧運的氣氛不如北京,個人認為是因為少了豐富的紀念品支持。離開香港前,筆者問親友誰想收到奧運明信片,大家都踴躍把地址傳來。四年前,筆者在北京忙著寫明信片。大家都想要鳥巢和水立方,也有人不介意收到老山單車賽場等冷門場館。當時大家可以蓋上吉祥物印章,在鳥巢寫下「102008」的郵政編號,直接在各個場館寄出。

這幾天,逛了幾個奧運商店小攤,都沒找到明信片,該如何向朋友交差?倫敦羽毛球場館的商店店員說,該店沒有出售明信片,真要找的話只能到奧林匹克公園和海德公園的旗艦店碰運氣。今天到了奧林匹克公園的超級商店(Megastore),證實倫敦並沒有推出明信片,一眾親友要失望了。

超級商店外大排長龍, 店內人來人往, 筆者卻入寶山空手而回

倫敦的奧運紀念品系列明顯較為單薄,吉祥物固然比北京少了三隻(而且,你能分得清楚兩隻單眼仔Wenlock和Mandeville嗎?),產品種類也不外乎襟章、毛公仔、水壺和T-shirt,選擇不多。對比起來,北京奧運的紀念品真是百花齊放:卡牌、指甲拑等等,應有盡有,光是郵品種類就已教人眼花撩亂。
雨傘--很切合英倫天氣的商品

一式一樣的鎖匙扣和款式不多的襟章

我向羽毛球館的義工Fiona抱怨買不到好的紀念品。她說英國目前的經濟,也不容許多生產商品。奇怪,不正是因為經濟差,才應該好好敲遊客一筆嗎?話說回來,上面提到奧運的焦點應該更多落在運動員身上,而非一眾明星合唱的奧運主題曲CD和紀念商品。按照這個說法,倫敦奧運的商品數量少,倒不是敗筆,反而可幫助觀眾還原基本步了。

值得一讚的是,倫敦到處可見支持英國隊的紀念商品「Team GB」系列,不少當地人都會購買,他們甚至還有專門的英國隊吉祥物獅子「Pride」。雖不知道售賣收益會否用來幫助本土運動員,但至少顯示出國人同心支持同胞作賽。看到英國人對拿到銀、銅牌的運動員十分擁戴,反觀我們是否只看重金牌選手呢?
read more...

8/02/2012

寒風冷雨中的夏季奧運會


儘管倫敦奧運首個賽事日天朗氣清,當地人紛紛說是好兆頭,言猶在耳之際,第二天就刮起寒風下起雨,雖偶見陽光,但整體上烏雲密布,格外的凄冷。英國人對此自然見怪不怪,披上一件風衣或雨衣,便照樣坐在海德公園地上看電視直播,待舞台上演現場音樂表演,更手舞足蹈如同派對一樣,絲毫不受風雨影響。難為了來自亞熱帶地區的筆者,雖也有所準備,但仍冷得發抖,當夜就得了傷風。

諷刺的是,奧運第三天又回復陽光普照的天氣。買了羽毛球賽事門票的我,只好帶病去看奧運。到過倫敦旅遊的都知道,那裏地鐵由於太舊,是沒有空調的。碰巧遇上奧運開幕後的首個工作天,人流增加,地鐵車廂裏密不透風,更加重了傷風症狀。好不容易撐到場館所在的郊區,多了一點清爽空氣,才不致昏倒錯過賽事。

誰知道進了場館,又是一個空氣不流通的火爐。這個叫做Wembley Arena的場館,比鄰奧運足球場,並非新建的,而是改裝的場地。記得四年前曾在電視上看過,為了不讓空調影響到輕盈的羽毛球,同時為了觀眾可以享受到空調,北京奧運的羽毛球賽館會在觀眾席座位下送出適量冷氣。倫敦奧組委顯然不可能在改建的場地做同樣的設計,於是便苦了觀眾,不少人需要拿手上的紙當扇使用。有的人捱不住,便到冷氣充足的大堂休息,等世界排名第一的李宗偉出場時再回來。這難免對排名較後的選手不太好,為甚麼他們作賽時,觀眾都跑掉了呢?來自澳洲的場館義工Fiona也只能苦笑,觀眾說,這裏太悶熱的話,你們就到外面呼吸一下空氣吧。

在這樣寒熱交替的日子看比賽,發生了一段小插曲。話說從香港中旅社領到羽毛球門票時,也領了一張比賽當日使用的交通卡,可是這張卡有問題,不能通過閘口。車站職員不肯換一張,只是讓我把問題卡出示給閘口職員,由他們放行。在Wembley車站,當我把卡出示給職員,說「這張卡壞掉了(This card isn’t working.)」,那位大叔卻說:「甚麼叫壞掉了,英格蘭所有東西都好好的。(Everything is working in England.) 該不會這是張偽票吧?」我馬上出示羽毛球門票,他再看清楚那張交通卡的編號,說接到通告,編號尾是65的票會有問題,向我道歉。
 
被冤枉偽造車票,怎麼說也是不愉快的事。就如反覆的天氣和悶熱的羽毛球館一樣,英國也不可能在每方面都十全十美。很不幸,我遇到了如此過度自信的英國人。香港人素來講求顧客至上的服務態度,正是因為我們深知世事難有完美,所以要不斷力臻至善。
read more...

8/01/2012

倫奧氣氛 各有各說


人們都說倫敦奧運的氣氛不怎麼熱烈。英國廣播公司(BBC)新聞也在不斷探討,當大家都買不到票的時候,游泳、網球、體操和排球場館在首日賽事怎麼出現了許多空座。當中原因未明,但空座似乎都是預留給贊助商的。回想起北京奧運,主辦方也是出盡法寶填滿觀眾席。筆者就曾免費看了男、女子乒乓球團體賽的總決賽,而且是前排座位,都是給北京大學在鳥巢當義工的學生坐滿的。另外還獲發了一張拳擊的門票,只是因為在鳥巢當值後太累,路途又太遙遠,放棄了進場,心裏有點愧疚。即使是在鳥巢這樣的熱門場館,早晨的初賽,在頂層的座位也得靠學生團來填滿。

假如奧運氣氛和入座率是成正比的話,那麼倫奧當局沒有確保熱門賽事場館爆滿,的確是失策,但相信他們會急忙補救。在我觀看的女排初賽場館,雖有少量空座,但氣氛仍頗為熱烈。尤其當中國女排對戰塞爾維亞,場館四處叫喊「中國隊加油」,彷彿這是中國主場。為數不多的塞爾維亞觀眾也齊心地以宏亮聲線反擊,有點準決賽的聲勢。相比之下,之前一場日本女排對阿爾及利亞就安靜得多。日本球迷雖然也會揮動國旗,但不會喊口號,相對沉靜。外向一點的英國觀眾則發起玩人浪,大家都嚮應,令現場更有派對氣氛,實在跟京奧相差不遠。

另一邊廂,在海德公園(Hyde Park) BT London Live,三部大電視屏幕全天候直播賽事。這就結合了英國人喜歡到公園野餐曬太陽的習慣,現場還有不少小食和啤酒攤,晚上更有歌手表演,十足嘉年華一樣。當中難免夾雜一些商業元素——官方零食供應商(official treat provider) 吉百利設置了充氣巧克力屋,吸引很多人排隊。三星也建了有空調的手機展示館。但整體來說,還是悠閒掛帥。在電視屏幕前,沒有劃位,也沒有觀眾喊支持口號,只有零星的國旗陳列,一切都顯得隨意。黃昏前後人來得越來越多,實行周末狂熱。

公園外,市區各處可見穿桃紅色制服的旅遊大使,跟北京的安排一樣。特別的是,馬路邊多了許多穿熒光粉紅色制服的交通督導員(Stewards) ,指導遊人按交通燈過馬路。馬路規距,全世界都差不多。這種照顧提示,是否有點過於「溫馨」?
read more...